201408/0711:08:11

分享

    分享:

评论

中国可燃冰开采前景可期 南海开发存风险

来源:中国泵阀商务网 点击量:7174
  【中国泵阀商务网 编辑推荐】随着地球能源资源的不断匮乏,世界各国在不断的探索清洁和高储量的替代能源,“可燃冰”成为目标之一。据报道,中国科学家计划于2015年在中国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工程,将有力推动中国“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进程,引发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革命”。
  
  美国页岩气革命,重塑了美国能源结构,还振兴了美国的石化行业。这让新能源“可燃冰”的开采,让人期待,同时也面临更多的考验。第八届天然气水合物大会于29日在北京开幕。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计划于2015年开始着手开发“可燃冰”,2017年将在南海试开采。
  


中国可燃冰开采前景可期 南海开发存风险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外表像冰雪且遇火即可燃烧,俗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冻土中,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我国可燃冰开采情景可期
  
  在7月29日召开的第八届天然气水合物大会上,国家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计划于2015年着手开发“可燃冰”,并将在2017年试开采可燃冰。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主任张海启表示,作为少数几个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提出2017年试开采可燃冰的目标是“心中有数”。
  
  目前中国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和东北冻土带,并且含量较大。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主任张海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是可燃冰资源远景比较好的国家之一。
  
  据悉,我国对“可燃冰”的调查和勘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科学家通过综合调查评价,初步圈定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并在中国南海北部钻探获得实物样品,2009年在陆域冻土区祁连山钻探获得实物样品,2013年在南海北部陆坡再次钻探获得新类型的水合物实物样品,发现高饱和度水合物层。
  
  从目前来看,我国之前对于可燃冰的勘探与研究均未大规模展开。事实上,在国外,可燃冰的商业开采也仅处于起步阶段,在业内人士看来,其中包含多方面的原因。
  
  “可燃冰不急于开采,因为国内天然气的供应量足够,其中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的开采比较快。但国家必须进行前期的投入,特别是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大规模的调查和技术研发。”中国能源网信息官韩晓平表示。
  
  南海开发存风险
  
  在新能源革命的背景下,太阳能、核能、地热能、风能轮番爆发,不过可燃冰的新进展迟迟未见。事实上,开发技术问题成为可燃冰开采的“拦路虎”。在技术上,可燃冰的开采主要使用热激发开采法、减压开采法、化学试剂法和水力压裂法,但开采成本和可能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仍未有完善的解决办法。
  
  作为能源消费的大国,中国在可燃冰项目则起步较晚。国土资源部早于1999年开始启动可燃冰资源调查,直到2007年成功获取可燃冰的实验样品。虽然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四个通过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但商业化进展缓慢,国内对于可燃冰开发的公司甚少,真正形成产业链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可燃冰不会纳入‘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韩晓平向记者表示,可燃冰在“十三五”期间里仍将处于科研攻坚阶段,预计2025-2030年才能进入商业开发阶段。他认为,中国在陆地和海底都拥有巨量的可燃冰藏量,但陆地开采的难度较小,因此青藏高原和东北三省的冻土区域将会是中国可燃冰开采的突破口。
  
  事实上,我国海底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这一区域近来风波不断。今年7月,中国南海981钻井平台即将完成海上作业任务时受到美方警告,而在此前,越南国内爆发大规模反华游行示威,其导火索亦指向南海。可以预见,我国海域的可燃冰开发仍然需要长期而完备的计划,从而规避各方面的风险。
  •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泵阀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泵阀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