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809:08:31

分享

    分享:

评论

国务院: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再向“美丽中国”迈近

来源:中国泵阀商务网 点击量:4009
  (本文来源:中国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如需转载请与本网联系。)
  
  BF35导读: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提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可谓意义重大。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强调各部门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这一利好消息使环保产业界备受鼓舞。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又于日前在江苏省宜兴市举办,会议分析研究了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突破重点和未来方向,对环保产业发展新路径进行了讨论和探索。
  
  现阶段,我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而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利当前、惠长远,不仅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拉动有效投资,带动新兴产业成长,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环保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保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包括环境保护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四大子产业在内的环保产业体系,尤其是生态修复、淤泥固化和资源利用及生态护坡与水环境整治等,已形成先进技术和装备,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特点,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存在整体规模较小、技术相对落后、法律法规急需完善、各领域发展不均衡等瓶颈制约。主要问题有:
  
  一是总体规模小,资金不足。在各地,虽然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但是真正能在环保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旗舰式企业并不多,大多数仍是中小型企业。二是科技含量低,研发能力弱。一些企业缺乏科技支撑,以向其他企业联姻、借脑等方式为主,承包工程则以借资质的居多。三是产业结构单一,发展不平衡。完整的环保产业市场体系包括环保设备制造业、环保技术服务、环保资本三大块。但我国的环保产业基本上还停留在以模仿和引进环保设备制造为主的初级阶段,环保技术服务和环保资本运作尚处在起步阶段。环保产品以传统的环境污染末端治理设备制造为主,环境服务、咨询、资本运作等较高层次的环保产业,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脱硫、自动监测监控仪器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环保产品则较少。
  
  上述因素的存在,造成各地环保企业数量多、差距大,各自为政,甚至出现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状态,缺乏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抓住机遇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现阶段,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外部发展环境良好的黄金期。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而要形成生态文明的产业结构,必须建立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
  
  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装备制造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同时,对整顿和规范节能环保市场秩序等明确了政策措施,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出研究部署,标志着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正在进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和大舞台。
  
  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环保产业发展,政府部门要摆正位置、理顺职能,有所作为。相关部门要把环保产业列为扶持的重点新型经济产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深化政、产、学、研结合,把环保产业尽快培育成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应尊重市场规律。发展环保产业要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调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应建立人才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以用人制度、培养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才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围绕关键技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并通过培训等方式,广泛动员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及团体共同参与环保项目学习,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推动环保产业大发展。
  
  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应加强行业自律。要倡导绿色环保产业遵守行规准则,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和约束行业行为,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努力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现阶段,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在客观、正确看待其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前提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正逐步实现换挡提速,同时推动我过经济的转型升级,向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又迈进了一步。
  •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泵阀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泵阀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