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518:12:54

分享

    分享:

评论

陕西造海绵城市样本 引水润城发展涉水产业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编辑:MUR 点击量:28964
  【中国泵阀商务网 美丽中国】继陕西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样本之一,登上目前举行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舞台消息传开不久;日前,陕西多部门联合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工作,极力恢复古关中平原“八水环绕、湖光山色”的景象。

  
  陕西造海绵城市样本 引水润城发展涉水产业
  
  陕西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西北内陆腹地的陕西,正式吹响了集结号。
  
  继不久前,召开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后;日前,陕西省住建厅、财政厅、水利厅决定联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工作,即在全省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中选择2个市(区)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省级试点城市。
  
  入选的试点城市将在政策方面获得以下扶持:省级财政将连续三年每年给予2000万元资金补助;优先安排其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中央财政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债券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协调金融机构,优先对其提供长期稳定、低利率的信贷资金支持;优先推荐其参加海绵城市试点评选。
  
  据悉,满足以下条件便有机会列入陕西省试点城市:城市人民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编制或修编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节水专项规划等,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建设要求,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少于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并有具体融资计划和运营方案。根据要求,试点城市应将城市规划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同时,年径流总量目标控制率应达到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求。
  
  打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样本
  
  陕西,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关中平原风景壮美的腹地。
  
  “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源自《诗经》的这组佳句形象描绘的是古关中平原的湿地风景。时代在变迁,关中平原受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河流水量严重枯竭,甚至一度出现水荒现象,此前的美景正悄然消失。如今,在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陕西西咸新区积极开展“引水润城”,正极力恢复古关中平原“八水环绕、湖光山色”的景象。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表述,主要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近年来,陕西西咸新区已取得初步成果。
  
  12月4日,从陕西西咸新区管委会了解到,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样本之一,登上目前举行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舞台,受到好评。
  
  在中国政府向大会提供的专题片《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中,西咸新区作为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突出典型,展现在世界面前。西咸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过4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实践,在海绵城市试点核心区沣西新城,通过实现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道路与绿地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统调蓄,构建三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初步形成海绵城市体系。
  
  强降雨导致的城市内涝已成为中国城市的通病。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实践,能够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让水在城市中自然迁移。经测算,总面积约450公顷的绿地系统,每年可以吸收270万立方米的雨水,使城市防洪能力提升两倍以上,可实现85%以上的雨水综合利用。
  
  与此同时,综合地下管廊、以住宅产业化推动的节能建筑也在西咸新区迅速铺开,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水利建设被列入八大基础设施网络,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海绵城市建设等涉水产业黯然兴起,迎来新的发展高峰期。在此背景下,陕西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借助西咸新区这一样本之力,在全省范围内掀起海绵城市建设浪潮,不仅在恢复着古关中平原“八水环绕、湖光山色”的景象,一定意义上,也将为当地环保事业和环境产业注入更加强大动力,促进产业多元化。

  文章整合自中国经济网、经济参考报、陕西日报相关报道,致谢!
  •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泵阀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泵阀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