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209:06:54

分享

    分享:

评论

2015年输配电设备市场规模将达3200亿

来源:中电新闻网 点击量:4815
  导读:近年来,我国输配电设备制造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升级,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到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变,从低端产品不断向制造延伸,许多产品已经达到甚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输配电设备市场规模将达3200亿
  
  “当电力消费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速增长时,意味着整个电力行业投资拐点已出现,这个拐点来自于市场而不是人去控制的。”东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恒坤曾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电力行业连续多年高速发展后,发展速度逐渐回归理性,而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市场需求也在大幅减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传统产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合新形势下电力需求。
  
  事实上,除了配网投资、城镇化建设、轨道机通等产业政策鼓励之外,我国输配电设备将进入更新换代周期,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旺盛。随着我国输配电设备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五年,我国输配电设备将进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而转型升级无疑成了这场角逐的“关键词”。
  
  市场景气度不断攀升
  
  国家电网公司计划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35亿元,其中电网投资为3815亿元,增长近20%。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将是电网设备投资大年,国家电网的投资计划如能如期实现,国内众多有实力的电力设备企业将分享这一盛宴。从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前三批输配电设备招标情况来看,输配电设备景气度值得期待。
  
  “输配电设备市场增长需求依旧旺盛,一是产业政策鼓励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的发展。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轨道交通投资、大量新能源并网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三是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跨区域联网、南水北调、智能电网等重大工程的陆续开工建设,也将带动我国输配电设备行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出口需求在不断增长。”中商情报网分析人士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输配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0年~15年,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户外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到目前为止,早期引进的设备已经接近或超过使用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升级换代的需求将逐步增长。
  
  另外,城市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的智能、节能改造工程也都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以节能型变压器的更新换代为例,目前市场上普遍采用S13节能型变压器,而目前配电网一半以上仍然用的是S9甚至是S7型传统变压器。
  
  虽说我国输配电设备市场的景气度不断攀升,但却给制造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更高的技术要求。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2012年发布《与中国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趋势》报告称,未来五年,输配电设备制造行业仍将以4%的速度稳步增长。而到2015年,中国输配电市场的规模将接近3200亿元,同时,将进入智能化、融合化、成套化和海外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
  
  行业将进入新一轮洗牌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数据统计,目前国内输配电设备企业共有6818家。从结构上来看,超高压及特高压产品由于生产成本较高、企业投资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造成该子行业较高的进入壁垒,市场相对集中。而中低压产品市场集中度则相对较低,产品销售增速会逐渐趋于平缓。
  
  在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白文波看来,我国输配电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相比市场仍然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整体系统方案的技术设计能力、功能优化设计能力以及系统结构设计能力等方面,而表现在市场上,则是同类产品品种样式繁多、制造成本高、集中程度低、效应不明显等。
  
  不过,由于缺乏规范管理的无序投资,我国制造业低端制造与产能过剩早已屡遭诟病。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电力设备行业盈利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电力设备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受、国内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这一局面短时间内不会改变,在未来的几年中,电力设备行业会进入微利时代,一些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可能会在这一段时间中面临重组、合并或者收购的局面。
  
  “兼并重组对于产能已经严重过剩的电力设备行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通过深度洗牌促使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品发展,推动行业企业由追求速度、规模转向提高核心技术、产品质量转变。同时,技术上的创新和提升有利于国内企业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泵阀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泵阀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