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309:07:47

分享

    分享:

评论

北京暴雨推动《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及早出台

来源:法尔泵业 编辑:佚名 点击量:2362
  BF35导读: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北京市遭遇61年来强暴雨,强降雨持续近16小时。强降雨及强风造成北京市城区10人死亡,多人受伤。此次暴雨造成的重大伤害主要是由于我国城镇排水系统技术落后,无法及时排水导致。据了解,我国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很低,而城市排涝系统更是基本空白。
  
  我国排水设计标准很低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小说《悲惨世界》里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在今年接二连三的大暴雨中,我国诸多城市的良心,备受拷问。
  
  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情形也类似。我国城市的排水设计标准很低,城区主干道基本是按一年一遇的雨量标准,有些地方还不到一年。这是由初的设计理念决定的,新中国建设初期,经济上一穷二白,多采用当时苏联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理论,设计方法为极限强度法(推理公式法),想尽办法省钱,越省越好,只求能满足当时的需求就行了。而欧美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更重视安全性和长远性,采用了比较科学和比较高的设计标准。所以,我国当时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早是按0.5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设计的(甚至还有0.25年、0.33年),设计规划就允许产生积水,所以城市中一年淹几次是很正常的。我国雨水管道设计的重现期(重现期为水文概念,即雨水管道的设计是以多少年一遇的暴雨流量为根据编者注)标准低于欧美国家,根据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重现期一般为0.5~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或短期积水即能引起较严重后果的地区,一般选择3~5年。
  
  欧美、日本等国的低限,通常为5年或10年。一些发达国家允许各地方城市根据需求定自己的一个标准,但不允许低于国家标准,而我国则只有一个国家标准。而且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采取的是标准规范的下限。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在快速膨胀。老的排水管网早已不堪重负。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多有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地下排水管道属于隐蔽工程,不上台面,平时不易注意到,在建设时很少有人关心”,遇到暴雨,它惹祸了,才引起公众与媒体关注。
  
  排水技术比发达国家落后30年
  
  我国排水系统设计方法相对落后,设计人员的知识亟须更新。在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地,设计方法在十多年前就已更新了。而我国对于雨水流量的计算方法,依然采用19世纪的推理公式法。流量推理公式法虽简单但不准确,国外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改用模型测算流量了。
  
  如果用电脑模型运算,比如北京7月21日的暴雨,哪个地方冒出多少水,需要排多少水,都可以用电脑仿真。现在我们只能凭经验,哪儿冒水了,就赶快去抢险。
  
  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环境治理,众多人才也投身该领域中。而排水管网这一块因不受重视、资金缺乏,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只留下坚守阵地的少数人.
  
  在城市内涝防治方面,我国一直无法可依,只有1997年颁布的《防洪法》与2008年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沾点边。各个部门常出现扯皮、推诿的情形,导致城市内涝每年都受到关注,却没能得到解决。
  
  城市排涝系统是盲区:
  
  多国深挖洞搞地下蓄水
  
  我国城市形成内涝的关键因素,是缺乏一个城市排涝标准。我国只有防洪系统和排水系统,城市排涝系统和标准仍然是盲区。比如水利部门有72小时排干的标准,这是农田标准,农田72小时把水排干,庄稼不会死。但你把城市72小时淹着,城市就不能动了,就死了。目前,我们的技术规范体系还没覆盖这一块。大江大河决口有人管;下个小雨,把水及时排了,也有人管;但积水了内涝了,反倒没有人管了。
  
  城市内涝要从根本上解决,首先要制定一个内涝灾害的标准,然后再用相关的工程措施,去实现排涝目标。
  
  发达国家的城市,都有两套系统,一套是小排水系统,相当于我国的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另一套是大排水系统,是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解决城市局部短时间内暴雨(超过雨水管网设计排出能力,但没超过城市防洪体系大负载)的排水问题,系统由城市内河、湖、水面、道路和调节构建物组成。这个大排水系统正是周玉文所说的排涝系统。
  
  目前国外已有很多关于城市排涝系统的先例可供参考。
  
  美国芝加哥有一条与其摩天大楼一样富有魅力的下水道系统,花了30年时间才完成期工程:在排水系统下面,建成了一条长175公里,深30米,大直径10多米的隧洞。
  
  英国伦敦则是在供水管道下50多米深处修建了一圈大水库;
  
  新加坡的排水管道在地铁下三四十米,日本也修建了地下蓄水设施。各个发达国家都在深挖洞,开发深层空间,确保基础设施足够结实,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使用地铁产业富余产能,挖地铁的机器在地底下就抠这些东西,接着抠去呗,比如抠10年能把地铁抠完,接着抠10年就把这些蓄水洞抠出来了。
  
  没有城市基础设施,就没有城市的健康发展,排水管道,是城市的生命线之一。要先改变理念,把系统规划设计好,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支撑城市的那套系统已经扛不动了,急需新的理念来支撑。
  
  芝加哥会花几十年时间,投资300亿美元建隧洞,还只完成了期工程。
  
  法国巴黎的下水道(19世纪中期修建)和英国伦敦的下水道(1865年完工),仍在地下好好工作着。
  
  我国江西赣州的下水道(宋朝修建),那都多少年了,现在子孙后代还享受着祖宗下来的东西。
  
  面对城市内涝,鲜有排水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内疚。原因是什么呢?你做这个工作都得政府定标准,如果重现期是一年一遇的标准,我就按一年来设计。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来了,和我没关系。谁着急?没人真着急。
  
  目前,由住建部和环保部等制定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即将出台。该条例将对城镇排水及污水处理进行规范,加大对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并明确防治内涝灾害的有关措施。这一条例给我国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和内涝防治带来了曙光。
  •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泵阀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泵阀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