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519:11:19

分享

    分享:

评论

海绵城市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开启“十三五”万亿空间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编辑:MUR 点击量:28383
  【中国泵阀商务网 行业资讯】海绵城市以治水为出发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继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之后,11月4日下午,中国海绵城市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打造海绵城市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十三五”时期的万亿级投资提供更好的服务。

  
  海绵城市产业联盟正式成立 开启“十三五”万亿空间
  
  海绵城市产业联盟在珠海成立
  
  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逢雨必涝”的主要手段,也是我国城市化发展和环境整治的重要一步。继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之后,11月4日下午,在2015水博会上,中国海绵城市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海绵城市有了一站式的服务平台。
  
  据介绍,中国海绵城市产业联盟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中城科海绵城市研究院发起,涵盖了海绵城市所涉及的咨询顾问、规划设计、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市政工程、园林绿化、雨水收集、公用事业等50余家企业,全面覆盖了行业领域的各级资质。
  
  该联盟将设立海绵城市投资基金、海绵城市投资控股公司、海绵城市论坛、海绵城市创新中心等4大平台,提供海绵城市创新研究、海绵城市学术科研、智库咨询、展示交流、投资服务、建设总包等联盟服务,打造成为一站式海绵城市建设服务平台,未来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发展方向。
  
  “海绵城市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根据城市的地表水、地下水、雨水、污水等一系列的东西进行统筹安排。”担任中国海绵城市产业联盟主席的仇保兴表示,产业联盟将以海绵城市技术的创新、先进案例的推广、先进技术和海绵城市的标准等目标,助推海绵城市走向中国甚至走向“一带一路”。
  
  海绵城市建设成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举措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勾勒了“十三五”时期的绿色发展蓝图。这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五年规划,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基础,建设海绵城市则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法。其出发点是对雨水的自然控制,但落实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层面,强调建设区域、自然绿地、水系等的系统作用。
  
  欧美等国家的案例研究也表明,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能够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节省建设及后期维护成本,还能降低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的排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
  
  海绵城市以治水为出发点,本质在于对影响水生态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海绵城市开启万亿市场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与此同时,正式确定了推进“时间表”,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而要完成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海绵城市的建设仍需要巨大的投资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投资量巨大,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每平方公里1亿元到1.5亿元。一个城市的相关投资至少为几十至几百亿元,根据已发布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试点城市信息,2015到2017年每个城市的规划投资平均规模约为80亿,据此估算我国目前330个地级行政区未来五年内投资总额约3万亿元。
  
  中国产业信息网日前报道称,根据理论研究,海绵城市可以带来一系列雨水利用方面的收益,包括渗滤补充地下水、过滤和清洁径流、减少径流而减少给城市排水管网带来的压力因此而节省的维护费用、以及因为减少对城市防洪设施的改造费用、物业升值等,一般是可以带来高于成本的运营收益的。
  
  文章综合中国政府网、南方日报、中国产业信息网、三亚日报相关报道
  •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泵阀商务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泵阀商务网www.bf35.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泵阀商务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